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报刊动态 >> 浏览文章

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2)

时间:2009年07月29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2009年5月6日,曾斥资1060万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并拥有其10%股份的股神巴菲特也不无悲观地称:“对于美国的大多数报纸而言,我不会以任何价格收购它们,因为它们可能将持续地亏损下去。没有看到衰退结束的任何迹象”。
 
    应该说,无论从感情还是阅读习惯上来说,“报纸消亡”都是许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2007年,一项针对中国四川、重庆两地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在报纸是否会被其他媒体取代的问题上,78%的教师认为报纸不会被取代,总体上仍认同报纸的生命力”。美国皮尤(Pew)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如果报纸消失,仅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会很“想念”。但这只是被调查者的一厢情愿,报纸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既不会因为人们的愿望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愿望而繁荣。

    抛开对“报纸”的感情因素,下文从学理的角度对“报纸消亡”的可能性做如下分析。

    1.从传媒的发展规律看报纸的“宿命”

    报纸像其他产品一样,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发育期、成长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瑞典延雪平大学的罗伯特·皮卡德(Robert Picard)教授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联系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报纸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比西方晚,但在21世纪的头几年,报纸同样进入了“衰落期”。2005年,由于全国报纸印刷总量的陡然下跌,业内惊呼“报纸印刷遭遇‘寒冬’”。而在美国报纸行业陷入困境的2008年,我国报纸的印刷总量也同比减少2.45%,为16年来首次下降。

    回顾传媒发展史可知,电报、寻呼机等曾先后领新的传播媒介之风骚,但在20世纪后期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作为同为传媒家族一员的报纸,恐也难摆脱传媒演化的规律。不过,消亡的是“paper”,而并非“news”。

    2.从传播技术的替代性看报纸“比较劣势”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最明显的优势是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和长于深度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前,这三大优势曾成为报纸与广播、电视竞争的“比较优势”。其后,电视和网络新闻的长足发展,使得“深度报道”这一报纸的“专利”也受到挑战。今天,随着3G手机和大屏幕电纸书的出现,其信息容量、易携带性和声画合一等诸多特色,已使得报纸的比较优势风光难再。
 
    据花旗集团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北美印刷图书市场已有近10%的份额被电子阅读器Kindle所占据。5月,亚马逊公司更推出适合阅读报刊的大屏幕电子阅读器Kindle DX。它具有A4纸大小的电子墨水显示屏,存储容量达3.3GB,重约535克,最多可存储3500本书。它还设置有PDF阅读器和3G通信,并带有朗读功能,视觉效果与纸质书报相似。

    在我国,与Kindle DX类似的“汉王电纸书”正在热销。其广告语称它“结束了蔡伦以后‘无纸不成书’的历史,缔造了‘万卷图书三两轻’的神奇!人类的传统阅读方式面临颠覆,纸质书籍或将消失……”尽管充满了商业促销的用语,但其技术优势、环保效果和市场潜力确有较大的竞争力。因为Kindle DX和多种3G手机可以在线阅读PDF文档,商务人士可以随时在携带的终端设备上“翻阅”报纸版面;而随着未来几十年电子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公交工具和公共场所广泛配备大型的户外阅读设备,则电子报纸在全社会代替印刷报纸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3.从阅读习惯变化看下一代的读者选择

    菲利普·迈耶和刘建明教授预测“报纸消亡”的关键指标都是“读者”,美国著名报纸发行人威廉·迪安·辛格尔顿(William Dean Singleton)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吸引较年轻的读者,在全部老读者死光后,我们将会失业”。

    根据2009年中国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目前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63.9%,这一数字令许多人对报业的现状感到乐观。但是下一代的报纸读者呢?2009年1月13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其中18~30岁的青年人普及率一直领先于其他年龄段,而且已经趋于饱和状态(98%)。再过30年(即普通认为“一代人”的年头),也就是到2040年前后,这一占98%的网民群体的年龄就是48~60岁,涵盖了社会上最具话语权和购买力的主流人群。他们和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人(18~30岁)都是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决定了其传媒接触的偏好必定是“在线阅读”。

    其实,在有些国家,这一趋势已经提前显现。如2008年9月发布的《2008俄罗斯阅读:趋势和问题》报告显示:“最近15年里,报刊和图书的阅读人群急剧减少。接受调查的成年人中,有55%不买书,46%根本不看书”。

    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报纸的读者以2%的速度逐年下降。到了2007年,这种下降又开始加速。而22%的美国网民表示,由于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新闻内容,他们不再进行任何报纸订阅活动”。

    4.从产业成本来看,与新媒体相比,报业是成本极高的产业

    报业的成本远远高于互联网,而这高出的部分主要是新闻纸和印刷设备。其中新闻纸占报纸成本六七成。对于我国的报纸来说,每多1万份的印量就等于增加300万元人民币的开支。因此,绝大多数的报纸发行都是亏损的,必须靠广告收入来弥补。而广告费又极容易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2006年6月1日,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央日报》不堪多年亏损而改出电子版;2008年3月,《西雅图时报》成为美国只出版印刷版的第一张大报,步其后尘的还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等。
    美国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2009年5月4日说,政府现阶段没有计划援助处于困境中的报纸行业。他引述奥巴马总统的话表示,“美国应该维持强大的媒体,但诚实地说,我也不知道政府能做些什么”。

    对于一个连美国总统都无能为力的难题,报业恐怕只能自救。虽然全球报业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衰落趋势。但报纸“衰落期”并不意味着“死期”,而是一次生存的考验。如果报纸从业者对“报纸消亡论”不是一味地拒绝,而是“宁可信其有”,并防患于未然地提出对策,那么,即使“paper”式微了,“news”则永恒,报业的未来并非那么悲观。
  
编辑:8032

文章关键字:报纸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