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活动大赛 >> 浏览文章

略论细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09年07月30日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在纸质媒体,特别是在报纸上,新闻摄影的地位,近年来从“配角”逐渐提升为与文字平起平坐的“主角”。新一代能文能摄的记者逐渐增多,改变了以往摄影记者为文配图的从属地位,从而涌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优秀作品。细观这些佳作,几乎均以细节取胜。它们历经岁月,能再度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波澜,主要是细节在起作用。细节能跨越时间,细节能穿透心灵。

    一、细节 生动诠释真理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今天的新闻都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必是经过时间的积淀,经得起筛选、检验的新闻;而能留存下来,并启示后人的新闻,往往以细节取胜、以细节打动人心。文字如此,摄影也是如此。

    2008年10月2日,新民晚报“目击”版上的“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刊登了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灰飞烟灭》,它摄于1985年,距今已有24年,画面上凸现的一只只排列整齐的煤饼和那个汗流浃背的辛劳背影,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感染。这些煤饼和这个背影,令人清晰地记起上海无数家庭都曾有过的每天清晨生炉子的经历,因而又想到今天家家户户清洁而明亮的燃气化厨房。这就是细节的力量、细节的冲击。透过这样的细节,勾起人们今昔对比,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变化,对“发展是硬道理”做出了最生动的、来自民间底层的诠释。

    《熄火的老虎灶》是另一个生动的例证。它刊登于2008年9月9日新民晚报第8版,同为“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截取的是一个悠久而即将消失的行业镜头,放大的是市井生活的一个细节画面。曾经,到老虎灶泡开水是许多居民每日生活的第一件事情,因家中煤炉能力有限,管烧三顿饭已经不易,用水就只好借助于老虎灶。如今,老虎灶的使命已经完成,上海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再为一壶开水伤脑筋。照片抓住的是“开门七件事”当中的又一个细节。正是通过这一细节,折射出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所谓细节,就是组成事物的细微片段。细节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将粗略变为详尽,将表面变为本质,将理性变为直观,将疏远变为亲近。细节具有的渗透力,恰如一句唐诗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如果有了令人难忘的细节,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能把或许不太好理解的真理,阐释得更加生动具体、通俗易懂。

    二、细节 点燃读者情感

    新闻摄影作品,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中的细节,可谓点燃人类情感的导火索。生动的细节,可以感染人心、产生共鸣、引起联想。一张有着上佳细节的新闻摄影作品,对于读者的冲击可以通过眼睛直达心灵。

    一双龟裂、粗糙的手,捧着一朵初放的红玫瑰。这是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作品《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那是一双劳动者的手,一道道黑黑的口子布满手掌;那是一朵无比娇艳的红玫瑰,温馨美丽。两相对比,让读者产生了很多联想。这是谁的手?红玫瑰与那双手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在图片说明中这样写到:“红玫瑰如此娇艳动人,然而种了7年玫瑰的花农向中飞的双手却被玫瑰刺扎得面目全非……对于消费者来说,玫瑰代表爱情,而对花农来说,玫瑰花更多的是代表着一家老小的生计。”这幅作品,牵动读者神经的正是花农的那双手,引起读者联想的也正是这双手。为了玫瑰的艳丽,为了一家子的生计,花农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这双手,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引起的心灵震撼不是瞬间的,而是长久的。

    另一幅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向农民工鞠躬道歉》也是一幅由细节加剧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的作品。画面上,8位穿着不同工作服的农民工一字排开,一位衣着整洁的男子正把腰弯成90度,向这8位农民工鞠躬。原来,2006年1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榕明到西安一工地慰问,向农民工送上慰问金。不料,张榕明走后,慰问金竟被包工头搜走。张榕明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当即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照片拍摄的,正是劳务公司的一位经理,向农民工鞠躬道歉的镜头。

    画面上,农民工默默地注视着道歉者,其中一位年长者,举手似乎想阻止经理鞠躬,正是这一在画面中不占主要地位的细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农民工的善良与朴实。处于劣势地位的他们,尽管遭受了诸多不公,但当有人向他们表示歉意时,他们竟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他们的宽容和无奈也让读者动容。作者抓住的细节,也许是无意所得,但却给人印象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这幅作品只是一般的事实记录,而有了这样的细节,就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多的感动。

    细节之所以能点燃读者的情感,是因为它具体生动;对于新闻摄影作品来说,又因为它可视可感。细节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加速人的情感产生“化学反应”,提高人们情感的温度,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三、细节 提升审美价值

    尽管新闻的审美,是一种受制于事实的审美,但并不是说事实面前人就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传播主体(记者、编辑)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质……”①一个审美素质高的记者,一定会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出色的细节,他懂得细节可以提升审美价值。

    今晚报记者刘筝拍摄的《滑轮钻杆见功夫》就是一幅通过细节见精神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画面是一男子在做轮滑表演,他要完成的动作是双手双脚呈一字贴地钻过横杆,这是一个高难动作。在现场,也许很多观众会关注于他的手脚。但是,刘筝却在他的作品中,把表演者的眼神放在视觉的中心位置。正是这高度紧张的眼神,折射出了动作的难度。这眼神提升了这幅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素养。

    郑州晚报的记者张翼飞,在2009年春节前夕,曾拍摄过一幅名为《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作品:大雪纷飞,漫漫春运路上,匆忙赶着回家过年的人群中,一位父亲抱着年幼的儿子,正用一只手艰难地把围巾缠到儿子头上。虽然他自己已满头雪花,但他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那条橙色的围巾在画面中是如此突出、如此温暖,它成为作品的视觉中心,让人想起农民工远离家乡在外讨生活的不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到了春节,终于可以返乡与亲人团聚时,却是路途艰难。《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带给人们太多的联想,而记者恰恰是在春运大潮中捕捉到了这对父子舐犊情深的画面,以一条橙色的、温暖的围巾,来反映农民工的生活。作品的画面触摸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其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尽在不言中。

编辑:8032

文章关键字:新闻摄影,作品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