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报刊动态 >> 浏览文章

媒体融合中的纸媒:主角亦或配角

时间:2011年08月06日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浏览:  【字体:

    三年前,一股“报业寒冬论”预言着纸媒的未来发展:报纸在内部激烈竞争和外部互联网的挤压下将困难重重,处境堪忧。三年过去了,近期,慧聪媒体研究对国内报刊广告的监测数据表明,08年1季度报刊广告总量(刊例额)高达185.21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报纸广告刊例额164.32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长幅度远高于去年同期,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同期增长速度,这打破了过去两个年度报刊广告增长幅度都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的固有局面。

  是不是“寒冬论”有点言过其实?是不是报业的生命力并不象预言中那样脆弱不堪?其实,单凭一个简单的广告数据还无法对报业的未来做出判断。不过,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纸媒与网媒的协作、互动、融合却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媒的价值,求解纸媒的发展路径。

  四川汶川大地震,网络媒体大放异彩,无论是作为信息平台、互动平台,还是服务平台、舆论平台,网络媒体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但在网络媒体作为信息平台的角色承担中,传统纸媒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了大量的、准确的、权威的新闻报道,成为网络媒体信息汇聚、整合的有力支撑。新华网第一时间发布的地震消息来源于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前线的50名记者同时也是人民网的记者,所撰写稿件首先、优先发给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与母体《经济日报》总编室24小时无缝链接。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网络媒体的报道数量有多少来自传统纸媒,但可以肯定的是重大、权威、深度、有分量的消息、述评和言论均出自传统纸媒。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融合不是以其他媒体的消亡为前提条件。新的媒体生态环境正在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纸媒和新媒体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定位,而传统媒体尤为迫切。自“报业寒冬论”以来,报业在向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报业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推出了各种形态的报纸,但从实际运营和反馈看,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这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的角色担当问题,传统纸媒是被动应对技术变革引发的传媒生态改变,甘当配角?还是力图在媒体融合中占据主动,担当主角?

  从传媒的产业价值链分析,纸媒生产的内容是价值链的上游产品,是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核心内容没有形成核心产品,没有成为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有的还一度沦为低端产品、廉价产品。以北京奥运前期报道中的媒体联盟为例,很多纸媒在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合作中,仅仅充当着配角,有的甚至成为他类媒体的竞争筹码。如果纸媒在媒介合作、融合中长期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不仅不能反映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和地位,随之而来的将是纸媒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旁落,进而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被日益边缘化。

  如何成为主角?最简单、最有益的做法是扬长补短,扬内容、品牌之长,补渠道、平台之短。但今日的“扬内容、品牌之长”不再是简单的“内容为王”,在媒介融合的格局下,要给予内容更多的新思想、新元素。因为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内容,而负载着渠道、形式、技术、规则等等,受众的需求也在从过去的对于某一媒介的全程以来,转变为对于媒介不同介质组合的消费,这就需要我们将过去的内容打造成适合各类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内容为王”需要转身为“产品为王”。

  一段时间以来,传统纸媒打造了各种类型的数字产品,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网络文学、网络数据库、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等,力图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新闻传播体系,占据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制高点。因为纸媒的公信力、权威性都是被广泛认可的,借助新媒体、新渠道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影响的传播,也就是“补渠道、平台之短”。但“补短”的方式是选择自己从头做起、滚雪球式发展,还是借助外力、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呢?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媒介发展趋势看,“补短”需要改变思路,以我为主,合纵连横,借力、借势、借道,真正树立大传媒的思想。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产业基地”、“产业带”、“产业集群”、“新业态”等思路,这也是当前纸媒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寻求怎样的发展路径,无论进行怎样的融合,担当主角是传统纸媒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


 

编辑:8002

文章关键字:报刊广告,报纸,网络数据库,网络媒体,互联网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