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热点动态 >> 浏览文章

今日头条被诉侵犯隐私 APP收集个人信息界限在哪?

时间:2019年06月24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浏览:  【字体:

  (原标题:今日头条被诉侵犯隐私APP收集个人信息界限在哪? 王峰)

  今年31岁的辽宁本溪人刘先生2018年1月注册使用今日头条APP时发现,自己并未授权今日头条读取自己的手机通讯录,却被推荐了自己通讯录好友注册的今日头条账号。

  刘先生更换了一个通讯录空白的手机,但在登录今日头条APP后,依然被推荐了原手机中通讯录好友注册的今日头条账号。

  他认为自己的社交关系被读取,隐私权受到了侵犯,遂在2018年2月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起诉了今日头条APP运营方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字节跳动),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并支付精神赔偿金1元。

  今年6月20日,经过近1年半之后,海淀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用户通讯录是否属于个人隐私、APP手机使用用户信息的方式、范围如何界定,成为庭审焦点。

  今日头条怎样读取通讯录

  今日头条APP早在2017年9月就上线了同步通讯录功能,以此扩展社交功能。“用户安装今日头条后,不需要注册登录,APP中有一个‘看看哪些通讯录好友在用头条’的界面,用户点击以后就会触发自己的手机通讯录被读取。”原告代理律师、北京玺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新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刘新焱介绍,页面上会显示用户通讯录好友注册的今日头条账号,有的账号名称后会附带通讯录里存的姓名,还有的账号后面还附带手机号。当时的公开报道显示,有记者“意外地发现了雷军和傅盛的小号,这归功于通讯录里存有他们的手机号”。

  “还有一种形式是,用户同样在没有注册登录的情况下,在浏览今日头条的信息时,会出现类似信息流广告一样的提示,称‘你的朋友谁谁谁也在用头条’。”刘新焱说。目前,这两款功能都已下架。

  为了证明今日头条在未获授权情况下读取了用户通讯录,原告刘先生2018年1月29日进行了公证。刘先生前后使用了两部手机和同一张手机卡安装了今日头条APP,不同的是第一部手机的通讯录里有联系人,第二部手机的通讯录为空白。

  刘先生在第一部手机上注册登录今日头条,但自始至终没有授权过通讯录权限。在更换第二部手机并登录今日头条,且拒绝授权其读取通讯录时,今日头条仍然可以向其推荐第一部手机的通讯录好友。

  对此,被告字节跳动在庭审时称,原告在2018年1月29日公证以前,就已经多次登录过今日头条,并授权同意今日头条使用通讯录权限。字节跳动的代理律师6月21日婉拒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

  为此,字节跳动向法庭提交了一份2018年1月4日和1月29日的今日头条后台日志,里面记录了原告账号的登录、授权情况。刘新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不认可这份证据的真实性,“这是一份经过整理的Excel表格,并非原始的后台日志。比如2018年1月29日时,公证处记录了原告账户的操作情况,可以将公证内容与日志内容进行比对”。

  无账户推荐好友

  字节跳动在庭审时还承认了另一种读取通讯录的形式。由于每部手机拥有唯一的手机设备号,当用户在一部手机登录今日头条账号并授权上传通讯录后,即使之后在同一部手机上未登录账号打开APP,今日头条也会推荐该账号的好友信息。

  字节跳动在庭审中说,通过设备号标注用户并进行个性化推荐是行业通用功能。目的是给非登录状态下用户提供推荐服务(包括好友推荐等)。

  “这种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且可以提供一定的方便,但有的时候并不安全,因为同一部手机可能是不同的人在用。只不过目前法律和司法机关还没有界定这种行为是否非法。”一名互联网领域律师说。

  刘新焱还认为,APP在向用户推荐好友的时候,不需要把用户的通讯录复制和存储到后台服务器上。但在被告看来,授权通讯录好友是推荐好友的必要方式,识别判断功能在APP本地无法实现,一定要上传到服务器。

  对此,刘新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咨询过很多技术人员,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向用户推荐好友时,并不会将用户的通讯录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当用户下一次再想匹配通讯录的时候,还得再次被征得同意。”

  通讯录是不是个人隐私?

  案件的争议焦点之一是手机通讯录是不是个人隐私?

  原告认为,通讯录信息作为极为敏感的个人信息类型,对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十分重要,涉及到个人的社交关系、家人情况甚至商业秘密等方方面面,未经允许上传并保存,属于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被告代理人则在庭审中指出,通讯录信息并不属于原告的个人隐私信息。电话号码在日常民事交往中,发挥着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电话号码不但不应保密,反而是需要向他人告示的,不属于被自然人隐藏或不予为外人知晓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头条官方头条号6月20日23时发布声明称,今日头条绝对不认可“通讯录不属于用户隐私”的说法。

  对于通讯录信息,今日头条的隐私政策是如何规定的呢?

  当时版本的隐私政策发布于2018年1月19日,原告刘先生起诉称,仅明确提出了在使用今日头条软件及相关服务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日志信息”、“设备或应用信息”、“位置信息”等用户个人信息类型的收集,但完全没有提到该APP会读取或上传用户通讯录信息的情况。

  字节跳动在庭审中则称,当时的隐私政策告知用户收集信息的范围“可能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单独或者结合识别用户身份的信息”,信息使用的方式为“通过使用收集的信息,公司会得以向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改善现有服务”。因此,被告已经对今日头条APP可能会收集并“储存”、“使用”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告知。

  目前今日头条隐私政策发布于2019年5月27日,其中已明确包含“通讯录”的规定。其中称:通讯录不会默认开启。还规定,通讯录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我认为通讯录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其他国家也有相同的规定。敏感信息与隐私信息存在交叉重合,只不过敏感信息并非法律用语。”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丛立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APP使用用户信息的边界

  “即使是用户的隐私,在经过授权后也是可以使用的,关键是使用的方式要合法。”上述互联网领域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这涉及本案的第二个争议焦点,即今日头条读取通讯录,是否违反《网络安全法》第41条。该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洪延青认为,原、被告的争议核心就在于这一条款中的“范围”两个字。

  较新版本的安卓手机发现APP在读取用户通讯录时,均会弹出“××需要使用通讯录权限,您是否允许?”的对话框。但安卓系统对于通讯录的权限包括“读取”和“编辑”两个权限,这就带来了对“范围”的理解差异。

  洪延青指出,“用户觉得我只是同意你读而已,没有同意你上传至APP后台;而APP会认为,你给我这个权限了,就是同意我收集了,什么叫收集?如果在收集本地处理,不是收集,只有上传到后台了,才是收集。”

  原告代理律师刘新焱还介绍,原告发现第一部手机的通讯录已被读取后,便在第二部通讯录空白的手机上授权了今日头条使用通讯录的权限,“希望今日头条读取空白的通讯录,来覆盖上一个手机的通讯录,结果并没有覆盖”。

  洪延青认为,这也是对“使用信息的范围”的理解问题。也就是说,用户是希望用第二个授权来代替第一个授权,但APP却认为用户既给了第一个授权,又给了第二个授权。

  他认为,这起案件,以及由此引发出对“范围”的细致划分,都体现出用户对个人信息告知和控制的细粒度需求在逐渐提升。但公允地说,放眼全球没有哪个法域做到了如此的细粒度控制措施。

  “现在各种网络服务商都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甚至超过了这些服务商的业务范围,这是需要警觉的。”丛立先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诉讼,法院能够做出界定,非以社交功能为主的APP不要去复制、存储用户的通讯录。”刘新焱说。

  刘新焱介绍,原告刘先生还针对用户无法注销今日头条APP账户、今日头条APP违规使用用户位置信息提起了诉讼,前者6月20日下午在海淀法院开庭,后者已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

编辑:8068

文章关键字:侵犯隐私,APP收集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隐私政策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