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热点动态 >> 浏览文章

传媒融合应先思考啥?

时间:2016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在前不久参加的由中国记协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的记者大讲堂上,聆听了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的情况介绍。与会者大都是主流媒体的新媒体人,从大家的提问和交流中感到,虽然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和行业共识,但是究竟该怎样融合?应该选择哪种模式?如何融合才更适合自己所在媒体的需要?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家,有些问题即使是人民日报社这样的融合样板也仍在探索过程中。

    媒体融合,从哪儿融起?

    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课题,传统媒体从业者都会经历一个逐渐认识和转变观念的过程。融合发展从哪儿入手?这恐怕是很多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电视、广播、报纸、期刊这些传统媒体,大多有着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已经积累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工作方式和评价系统。这些既是传统媒体的财富,也是融合转型中的“负担”。比起那些新媒体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软硬件建设等问题的解决,媒体人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曾感慨地表示,在纸媒和网媒的转型融合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使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完全认同新媒体的价值。一些中央媒体的负责人也透露,在他们的纸媒采编部门中,既有大量积极协同网媒进行重大选题融合报道研究生产多媒体产品的部门,也有一直“没有动静”的部门。

    笔者认为,转变传统媒体人的观念是最困难也是最应该先着手的工作。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具有平等、交互、个性化的特点,延伸到信息获取方式、采访报道方式、新闻发布方式等方面的改变,都是传统媒体人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在实践中,许多同行都是从制定和出台政策,鼓励传统媒体采编部门和人员主动与新媒体部门携手合作生产新媒体产品,或者直接建立起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加入新媒体产品的生产。作为媒体融合的突破口,同时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调研,不断营造鼓励融合、促进融合的内部管理氛围。有了观念和习惯的转变作为基础,再配以软硬件设施建设的跟进,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便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融合模式,哪款适合你?

    传统媒体近年来逐步探索融合模式,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案例,得到了业界同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但是至今尚没有形成公认的成熟模式,传统媒体应该选择哪种路径和模式?如何融合才更适应自己所在媒体的需要?这些仍是困扰很多媒体的问题。

    以《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等为代表的大型党报集团依靠强大的内容生产实力和大规模的投入,建设起以“中央厨房”全媒体生产平台为基础的新的媒体生产系统,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体,演变为融合报纸、期刊、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二维码、手机报等多种传播形态的现代化全媒体矩阵,建立起了“统一指挥,统一把关;滚动采集,滚动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这一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实施全媒体战略的传统媒体中。其优势是产品样式齐全,系统功能强大完善,能够将资源丰富和采编实力雄厚的媒体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最大化有效利用,适合于资金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和集团级的媒体。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收购游戏平台边锋网的方式,构建起“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框架,并探索出媒体集团“新闻+服务”的商业模式,初步形成集新闻资讯、数字娱乐、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新型传媒集团。其代表了一批擅长资本运营的传统媒体,通过投资、收购、并购等资本手段成为新兴媒体的运营主体,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内容、品牌、资金、用户、平台、人力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模式的侧重点在于借助社会已有的优质资源,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快速实现新媒体的赢利,适合于擅长资本运作和掌握优质市场资源的媒体。

    上海报业集团则选择了关停部分纸媒,全力打造“澎湃”“界面”等全新新媒体的方式。该集团掌门人裘新表示,“澎湃”“界面”两大现象级项目继续向平台级项目的目标进发,以影响力、用户规模等为核心指标,成为互联网上新的主流媒体或新型社区。同时,公布了两个项目争取全年运营收入达亿元规模的目标。上海报业集团的一系列举措一直吸引着同行和学者们的关注,这一模式能否成功值得期待。
 
    而一批地方媒体更加注重通过媒体融合深度融入当地民众,聚合各种生活服务应用,实现了从纯粹媒体平台向生活应用平台的转型,成为市民高度依赖的生活、社交、信息娱乐消费平台。在平台上,各类应用实现了交融互动,并不断汇聚新加盟者,形成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从而形成了新的赢利通道。这一模式适合于与地方生活紧密结合的地市级媒体,将他们的传播优势与地方经济和生产生活需求相结合,以服务换用户。

    尽管各家媒体在融合之路上选择的路径有很大差异,但是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在自己媒体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的准确分析,对读者和市场需求的客观判断,加上对外部资源的有效选择和利用上,在与网络相结合时进行“加减乘除”。

    内容版权,如何保护?

    作为一个工作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人,笔者对目前传统媒体内容的版权保护现状既感不满又很无奈。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成就了一批门户网站的崛起,但当时的媒体人并没有树立起版权保护的意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问题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版权年会——保护新闻作品版权论坛”上,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认为:侵犯新闻作品版权的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互联网上发生,各种侵犯新闻作品版权的行为层出不穷,从私自转载转引、不署作品来源,到对原文改头换面、拼凑嫁接、断章取义等,这些问题已成顽疾。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也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被侵权最为严重的前5名节目中有4档是新闻节目。“《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今日说法》《今日关注》等节目,每天都在被侵权或者被疑似侵权当中。仅《新闻直播间》2014年的盗用互联网链接总数就接近4万条。”

    侵权行为没有停止的原因,除了版权保护的技术手段没有解决之外,侵权者范围分散、数量众多、维权成本过高也是传统媒体人不愿意主动维权的重要原因。互联网时代,一篇文章可能转载量达到十几家甚至几十家网站,法院一次性收案量可能会达到十几件甚至几十件。这要求法院在同样的审限内要完成更多的工作量,审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而现有的对新闻作品的赔偿标准按照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一千字以内赔偿金额仅为80元到300元,比起动辄千元的律师费、公证费等实在难以调动媒体人的积极性。

    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依然是媒体的最大优势,没有有效的保护就谈不上持久的发展。在提升新闻机构自身版权意识的同时,参照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的成功做法,传统媒体只有组织起来集体维权,行业内部加强合作,同时从技术上研发更加有效的保护手段,多种举措并举,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新闻作品版权。(原标题:传媒融合应先思考啥? 作者:杨为民)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传媒融合,传统媒体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