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报刊动态 >> 浏览文章

纸媒新视觉观感对副刊的异化

时间:2016年12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在现代传媒手段多样化的社会变革中,报纸副刊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其功能和文学性受到了质疑。围绕报纸副刊在全媒体生态下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不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还是从在时代变迁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副刊的文学性有着新闻元素难以取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纸媒新视觉观感对副刊文学性淡化的现象,阐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副刊在报业变革的大潮中,应该坚守文学性这一特质,为多元社会输送优良的精神钙质。

  副刊历来是纸质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版面,除了配合媒介弘扬社会正气、丰富文化生活外,主要通过文学性的思想渗透、艺术感染、情感融入,培育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深受读者喜爱,拥有不少的文学爱好者和撰稿人,栽培了一批艺术人才,被誉为报纸的灵魂、审视世态人心的眼睛。

  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纸质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副刊自然也就很难独善其身了,从注重文学色彩向休闲娱乐、生活小资等方面转型,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不仅削弱了副刊的文学性,而且危及副刊的生存与发展,这一倾向值得引起思考与关注。

  副刊从味变到质变的危机

  在中国传统鉴赏习惯中,人们对报纸的需求,除了从中获取新闻信息外,还需要深层次的阅读,副刊是其主要体现之一。通过对副刊作品的阅读,可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甄别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获得陶冶情操、颐养情性、修炼品格、提升境界的养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新闻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形成了互扬其长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副刊是新闻纸的延续。

  但当今的一些报纸,极力在追求新潮上下功夫,刻意打造所谓新视觉冲击力。在版式上,过度进行美术化装饰、图解化处理,不管图案、色彩与文章有没有关系,只要好看、能吸引感官就往上贴,硬将一些很有可读性、本该用文字叙述的新闻事件肢解为图标,特意凸显模块质感,甚至靠“标题党”吸引眼球。在新闻表现上,不要叙述手法,不在乎内在结构联系,完全违背了新闻的传统规律。

  纸媒的这种嬗变,反映在文学副刊上也是如此,不仅对版面进行调整压缩,而且主张向非文学副刊转变,在版式上极尽包装、肆意渲染,甚至给每篇文章都进行配图,弄得花里胡哨,有的图和文之间,看不出内容上的必然联系。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副刊本末倒置,图片所占的比重往往大于文章,不知是为了让人读文还是看图,如果说为看图,还不如去看画报、摄影杂志,为何非要看副刊呢?这种视觉上的转变,体现在内容上,就是把什么东西都往副刊里塞,休闲类、消遣类、情感类、时尚类、生活类等都成了副刊的宠儿,把副刊弄成了大杂烩、四不像。在质量上,不注重思想艺术品位,格调低俗,缺乏精气神,没有厚重感,弥漫着浮泛之气,一味地附庸风雅,沦为放任闲情时的慰藉、无聊时的快餐,丢失了副刊原有的钙质和养分。

  全媒体的快速崛起,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剧烈变革,引发了白热化的竞争。纸媒在适应变革、融入新媒体时代中必须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但这种变革不等于形式上的翻新、版式上的过度修饰,更应该注重质量上的提升、内容上的创新,才能为社会提供喜闻乐见的作品。任何时候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一旦形式大于内容就会失真。报纸副刊如果以消闲为主要功能,就与大众的最大需求脱节。这种由味变到质变的异化,背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绝对不能提倡的。

  文学性是副刊不能割舍的根

  任何东西没有质量就会失去生命,新闻报纸是这样,副刊更是这样。

  传统意义上的副刊,就是以刊载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文学园地,它从诞生之时起,就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为使命,成为报纸版面的新锐阵地。特别是在五四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报纸副刊以犀利的语言、清新的文风、精辟的思想,唤醒了国人沉睡的灵魂,凝聚了社会的向心力,增强了民族的荣辱感,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思想启蒙、推动历史进步的文化利器。

  这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是文学固有的特质,这种感染力是文学在人类心灵深处散发的光彩,这种思想锋芒是文学引燃的人性火花,文学的精神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新闻决定它的地位,副刊决定它的个性和品位,副刊放弃了文学性,自然丧失了个性和品位,可见文学性是报纸副刊生命的根,它传承着民族基因,与报纸的新闻性共同肩负着传递时代声音、弘扬真善美的重任,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把新闻比作冲锋陷阵的轻武器,那么副刊就是在后方驰援的重火力。因此,在新媒体以灵活、便捷、神速的传播手段与纸媒的竞争中,报纸的改革必须要扬长补短,立足本质上的创新、质量上的提升,决不能避实就虚。

  相形之下,一些报纸副刊改革,多在形式上找新奇,不在内容上练苦功,削弱了副刊的文学功能,所刊作品都是一些空泛之作,赏草看花,遥星叹月,逗鸟遛狗,落发伤感;要不就是茶余饭后的琐事,家长里短;再就是情与殇的靡音,心境落寞,情感焦灼,乃至对物欲的赏目、权贵的迷恋。作品不去触及思想,不敢碰撞灵魂,不愿涉猎人性,不关注百姓苍生的冷暖和社会变革的现实生活,单从形式上看很跟潮,读起来则浅薄无味,平庸乏力,记叙的多是狭隘的个人际遇,抒发的是小资情调,都长着一副面孔,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没有可赏阅借鉴的东西,更谈不上启迪心志的精品力作了,副刊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在渐次褪色。这样的作品包装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文字垃圾。所以,副刊一定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着力在强化文学性、可读性、思辨性上进行新探索,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不是简单地去文学化来讨好读者。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趋向面临着新的考验,对生活的认知出现了多元的审美,在强大的物欲诱惑下,心灵的围墙很容易被冲垮,精神的清流不免也会被浸染,文学成了世道人心最后的冷暖,副刊的文学性不仅满足了人们这一层面的需求,而且在大商业化的精神重建中将会产生无形的动能。

  不难看出,文学副刊的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休闲类副刊则是新兴商业文化派生的消费快餐,两者本来就不是同一载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应该把文学副刊和休闲类副刊区别开来,让读者去选择。但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不能缺乏文学性,丢失了文化元素。因此,报纸副刊在顺应时代的变革中必须树立大文化意识、品位意识、审美意识,把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为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原标题:纸媒新视觉观感对副刊的异化 作者:李娜 单位:延安日报社)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纸质媒体,纸媒副刊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