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热点动态 >> 浏览文章

媒体融合创新:打破学科边界、媒介边界、技术边界

时间:2017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融合无界,创新有法,促进连接的媒体才有未来。”在第26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17)媒体融合峰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这样总结他的演讲。在8月25日举办的媒体融合峰会中,来自传媒行业学界和业界的嘉宾,与为媒体融合提供技术支持的商家代表一道,介绍各自的成功经验,交流“跨界”融合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

    打破学科边界,跨学科探究传播效果

    “就拿今天的演讲来说,如果我得到了各位的授权,允许我捕捉你们听演讲时的生理数据,那么我就能清楚地了解你们对我演讲中的哪些话题感兴趣,男生还是女生更感兴趣一些。”峰会上首先发言的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介绍,将生物传感技术运用到传播效果的评测当中,可以随时捕捉受众的关注度和兴奋度的真实变化,比传统调查问卷的形式更加准确。而且,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对媒体传播内容的效果评测上,在广告、影视、健康、教育等领域,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创作者、传播者和运营者根据受众的反应调整策略。

    杨溟说,他所在的融媒体未来研究院的成员,大多来自计算机、神经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等这些和传媒行业看起来不相干的专业,但是这种跨学科组成,让团队对于融媒体的研究能够使用更加多元的角度,取得的研究成果更加精准。

    “未来,对于传媒人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会更高,传媒人的分析能力非常重要。”杨溟说,面对媒体融合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他建议媒体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解决之道。

    打破媒介边界,多平台呈现立体产品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阐释了“媒体融合中如何对内容进行创优创新”的主题。

    曾祥敏以新华社为纪念建党95周年而制作的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为例,讲述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这部微电影以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的生命历程穿起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并将大量新华社珍藏的历史照片用3D技术进行立体呈现。最终,这部作品在各类新媒体终端和户外大屏发布,播放量超过几亿次;视频还被“UP主”上传到B站,很多“90后”发弹幕留言点赞。讲述严肃主题的产品能取得这样好的传播效果,全媒体思维的运用是成功的关键。

    曾祥敏列举的另一个优秀案例,是国外媒体对于融化消失的格陵兰岛这样一个选题的跨界产品呈现。这个新闻产品,做到了可听、可视、可看、可触,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媒体关注的主题。

    曾祥敏说,新闻呈现的平台和方式逐渐多元化,但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还是要依托好的内容。“融到深处,注定还是要回归内容。”曾祥敏说。

    打破技术边界,新突破助力媒体融合

    “未来,技术的创新突破,将让中低端显示产品,也能呈现高质量的画面。”杜比实验室商业标准与合作副总裁Michael Demeyer介绍,在未来,技术的进步,将让画面在带来更高亮度影像的同时,还能够呈现更深邃、更细微的暗部细节,并且不会因为终端设备不够高级而让呈现效果大打折扣,这对于花了成本去做高质量影像的媒体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云技术的应用,也是这次峰会的讨论重点之一。媒体每天生产的大量内容和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交由云端来存储;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也可以在云端完成。趣看科技是一家为媒体提供融媒体平台技术支持服务的公司,与新华社、央视网、澎湃等媒体有合作。趣看科技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王泳桓介绍,利用虚拟演播室、采编录播一体机等工具,在云端就可以实现调度、制播、转码等工作,不必再携带繁重的设备,为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争取更多时间。(原标题:融合创新 打破三大边界 作者:隋明照)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媒体融合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