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报刊动态 >> 浏览文章

让工匠精神在出版企业生根发芽

时间:2019年06月10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原标题:让工匠精神在出版企业生根发芽 作者:章征柏、任玉琳、江舟 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

  工匠精神不是号召出来的,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能够孕育、保留和发扬工匠精神的氛围,保障工匠精神能够代代传承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那么,出版企业应如何培育和发展工匠精神?

  严把图书质量关,努力打造精品图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出版行业的工匠精神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出版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本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容易降低出版门槛;对要求比较急的书稿,缺乏认真的打磨,缩减出版周期和环节。又如,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慢慢滋生,图书同质化情况严重,跟风现象、注水出版时有发生。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出版企业要狠抓质量管理,质量工作是最能直接有效体现工匠精神的所在,把选题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精益求精,把精品图书当成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质量提升方面专注、坚守,用匠心打造精品图书,建立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这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建立灵活多样的师徒制培养模式,传承工匠精神

  过去的学徒学习技能都要郑重拜师学艺,没有师傅口授心传,他们很难入门。现代社会虽然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和培训来传授知识,但师傅言传身教的作用难以完全取代。很多新编辑入职前都是高学历、起点高,但是要真正入行,还是离不开老编辑在实际工作中的言传身教和适时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依靠传、帮、带可将老编辑在工作中宝贵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传承和积累,可以使年轻编辑少走弯路,减少失误。最重要的是还有匠心的传承,工匠精神的培养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而这种精神的传承无法用文字来记录,也无法用程序做引导,老编辑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流露的耐心、专注和严谨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新编辑。出版企业要激发编辑营造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乐于分享的学习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将编辑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规范管理,建立编辑工作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体系和规范化的制度,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使编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对于编辑快速进入岗位角色,以及编辑自身的成长都大有益处。二是有了量化的标准和定性的指标,可以对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细致把控,提高工作效率。时代华语图书的副总裁郎世溟强调为企业的标准化建立流程和规范,他举了一个图书签售的例子,签售涉及作者接待、布置会场等,有100多件琐碎的小事,很难让一个人把这些千头万绪的小事全部记在脑子里。怎么办?他把个人10余年组织签售的经验一条条总结归纳,做成规范的流程模板。有了模板后做完一件事就划掉一个,既清楚又不会漏掉,而且即使是一个新人拿着模板也可以马上上手,变身活动策划人。安徽出版集团坚持执行精品图书选题策划论证制度,不仅在省内进行论证,还邀请全国权威专家在北京进一步论证完善,从选题的创新性、内容的精深性、作者的权威性、实施的可行性等几个标准维度,加强对精品图书选题的论证评审。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稿件“三审”责任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严格落实“三审三校”环节和专家审读环节等,都是从制度入手来提升编辑工匠精神的意识,为出版更多优质精品图书提供坚实保障。

  对编辑进行鼓励和扶持,建立崇尚工匠精神的人才激励机制

  编辑是图书产品的策划者、把关者、加工者,一流的编辑人才更是出版社的核心资产,出版社应建立高效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增强编辑信心,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崇尚工匠精神的激励机制,着力培养一大批有崇高理想、有思想高度的编辑。鼓励编辑深耕细作,让编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用匠心打造精品图书。例如,安徽出版集团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出版专项基金,用于精品图书的出版资助,让出版社没有资金投入上的负担,让编辑能够静下心来编书,出精品。对出版社有重大贡献、在行业有较大影响的名编辑,将为其颁发首席编辑聘书,赋予其在出版社独立的经营权,倾斜出版资源,努力将名编辑培养成行业领军人才。对带领编辑部作出突出贡献的名编辑,将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名编辑工作室,鼓励名编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带好团队,做强优势板块和专业特色。在如此土壤之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必会脱颖而出。

编辑:8068

文章关键字:工匠精神,出版企业,出版行业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