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网络媒体 >> 浏览文章

解放日报:反思“网络盛宴心态”

时间:2010年03月20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近日,莫名其妙红起来的流浪汉“犀利哥”程国荣被家人接回了江西老家,剃了胡子,剪了头发,换了衣服,令网友“销魂”的形象不再。按说这新闻也该告一段落,但余波难消,探访“犀利哥”的网友纷至沓来,令小小的乡村成了“旅游胜地”,还有香港导演说要把其故事搬上大屏幕,台湾模仿秀明星以“犀利哥”形象出镜,某一网游添加了“犀利哥”套装,敏锐的商家则注册了同名商标要用来卖烧烤……

    看来这场2010年初大掀波澜的网络“盛宴”,暂时还不会曲终人散。

    很多人不明白,“犀利哥”为何走红?某著名清谈节目的主持人曾问:无数网友追捧这样一个乞丐,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有人说是寂寞,有人说是同情,还有人说是对现实的无奈。不过说实话,任何有意义的阐释在笔者看来都十分可笑,想像一下,当那些网民们在明知其身份的前提下,还写下“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等评语,究竟是春秋笔法的同情,还是赤裸裸的讽刺与幸灾乐祸?当他们兴奋地点击和传播“犀利哥”的图片之时,表情跟鲁迅笔下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的冷漠看客,会有何不同?

    当然,可怜的“犀利哥”因此与亲人团聚,甚至获得两万元的捐款,不过那只能说是歪打正着,改变不了他作为一场猎奇“盛宴”观赏品的本质。这些年,媒体和网络制造出了一场又一场类似的“盛宴”。从拗成“S”形而走红的芙蓉姐姐,到雷人征婚的超市收银员“凤姐”,从“奥巴马女郎”到“犀利哥”,无非是一次又一次证实,在这个时代,出位和错位能博得眼球。但跟过去的那些八卦事件不同的是,“犀利哥”的故事读来总是有几丝悲凉,在于当事者是行为能力受限的弱者,沦落街头,衣仅遮体,食未果腹,更有精神隐患,毫无澄清和反驳能力。如果说当年的芙蓉姐姐还是主动炒作,看客不过凑了回热闹,今天的“犀利哥”,则是心智正常的大众对一名弱势小人物的公开羞辱。

    在这一事件中,网友的冷酷、低俗和麻木,比“犀利哥”本身的命运更令人惆怅。实际上,此种“盛宴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9世纪末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有所判断: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甚至肆无忌惮。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的品质占据了上风,“孤立的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野蛮人”——用网上流行语说,就是“脑残”。

    要警惕的,除了被网络放大的某些负面社会心理,还有在网络的强大力量下,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如果网民的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八卦“盛宴”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网络语言,如果类似于“犀利哥”这样的不幸者,只有在“时尚”的包装下,才足以进入人们的眼球,获得人们释放的爱心,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行文至此,看到一条新的消息:一个“80后”网络创业团队在某著名论坛发帖称,他们是“犀利哥”大红大紫的幕后策划者。这样的结局,不知能否让为“犀利哥”无故兴奋的网民们大彻大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来自己也不过是被利用、被“忽悠”的一群。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健康的文化心态,当网友们再次饕餮“犀利哥”之类的盛宴时,请偷偷自问一声:是不是正在成为被流行文化所吞噬的“乌合之众”?那每一个人心中都应秉承的良心与社会责任感,究竟在何处?

编辑:8002

文章关键字:网络传播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