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报刊动态 >> 浏览文章

全国非时政报刊年内将全面转企改制(3)

时间:2011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改制并不是很难,如果政策允许的话,我们只需要将采编直接放入北青传媒,变成一个部门,就完成合体了。”张延平说。合体后,困扰北京青年报社多年的关联交易问题也随之解决。(详见2009年本刊第38期《报刊改制攻坚》)

  “如果北青报完成采编经营两合一,那么将成为内地第一家整体上市的综合类报刊企业。”张延平说。

  政企怎么分?

  与《中国汽车报》、《北京青年报》不同,谈到改制,很多报社的领导笑不出来。一位社团机关报的老总说,离开了主管主办单位的资金和资源,自己在市场上没有活路。

  媒体将新闻出版总署下属报刊《中国新闻出版报》作为了改制的表率,实际上,这家报纸也充满了困惑。“我们也就是走了第一步,注册为企业,内部的人员身份转化等还在等政策。”《中国新闻出版报》社长姜军说。据了解,报社内部改制的具体工作尚未启动,困难重重。作为出版行业的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给予支持,而自身的收入只够支付员工工资等成本的部分支出,如果进入市场,则意味着财政“断奶”。

  某报刊负责人告诉记者,脱离了事业单位身份后,存活是行业报刊最大的挑战。许多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很难拿出太多的资金来养活亏损的报刊。

  报刊改制转企后仍然归属于上级主管主办单位。但柳斌杰表示,改制后,报刊的主办单位要大批减少。

  然而,有些报刊即使转为了企业,依然可以依附于主管主办单位,前提是主管主办单位具备足够的财力和支持。劳动午报社社长王兆华坦言,如果未来保留报社与主管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北京市总工会将成为出资方,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劳动午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竞报》就是一个“死不掉”的例子。2004年,北京日报社、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共同投资7000多万,打造了《竞报》。一出生,《竞报》就是股份制企业,占有55%股份的北京日报社负责报社后期的采编运营。

  《竞报》已经连续亏损了五六年,仅2006年亏损就达数千万元,后续的经营也未曾完全填补亏空,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委宣传部每年都要拿出一笔资金来扶持这张报纸的运作。2009年5月,《竞报》由日报改为周报,将人员缩减至50人,由同样隶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下称“京报集团”)的北京晨报社社长刘顺发兼任社长,如今这张报纸只剩下30人,所有的印刷和发行由晨报兼着做,但京报集团对这张报纸依然不愿放手。

  “留着这个刊号也有用,现在这个刊号的价值已经涨到几百万了。”一位京报集团的高层向记者坦言。如果放弃《竞报》,就相当于让别人白白地拿走了一张报纸,集团也不会同意。

  刘顺发向记者坦言,如果要对这张报纸进行破产处理的话,也是困难重重。据了解,《竞报》在多年的亏损运营中累计了大量债务,包括纸张、印刷等欠账,一旦破产,一方面债权人不答应,另一方面,如何跟上海文广传媒和北京青年报社两大股东单位协调则是另一个麻烦。所以,“好死不如赖活着”。

  “我们一直倡导政企分离,但如果我们转企后,我们的上级单位还是事业单位,这不是政企不分吗?”劳动午报社社长助理雷雪疑惑地表示。主管主办单位能够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然而如何面对事业单位办企业的弊端。对此,北青报社社长张延平开玩笑说,“或许将来会出现一个和管国有银行的金融工委类似的单位,专门来管国有报刊企业。当然这是一种假设。”

  也有报刊选择了退出。2009年,《中华新闻报》停刊,部分人员进行了分流,部分安置在主管主办单位中国记者协会及下属单位。这是首家倒闭的中央级新闻报纸。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全国已有12家报刊停办、退出。

  “报刊社数量多、影响大,一旦关停,如何安置离岗员工成为一大难题。”一位报刊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处理不好就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报纸,报刊改制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