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热点动态 >> 浏览文章

中国商业电影进入青春期

时间:2015年08月13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近期,中国电影市场再次成为社会的视觉焦点。一部名为《捉妖记》的电影打破了华语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超20亿元。这一数字的增长仍未停止,将朝着超越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7》的目标冲刺,成为有史以来中国最卖座的电影。

  《捉妖记》与同期上映并共同打破票房纪录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一样,并非无懈可击的作品,但它们映射了中国电影市场急剧扩张的朝气。如同一轮八九点钟的太阳,温度不高,却预示着火红的未来。

  同样出人意料的是,已确定赢利的《捉妖记》投资人、香港安乐影业老板江志强却不急于拍摄它的续集,他本人认为要再看看,多听听对该电影的批评意见。

  资深电影研究人士认为,《捉妖记》是本土文化的原创力与3D动漫技术的最新结合,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时要看到,新科内地电影票房冠军也不是一部叙事上无瑕的作品。它在票房上成功,却又欠缺符合其票房价值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实自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的票房冠军就连续不断让电影研究者“看不明白”。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创下了2.5亿票房的惊人纪录。自此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的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

  中国最有声望的艺术电影导演投身于商业电影的制作,以“大片”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力图满足人们日常的文化娱乐需求。虽然“大片”的精神内涵与叙事结构常存在缺失,但市场本身的成功事实上鼓励了陷于争议中的导演(以张艺谋为代表)继续沿着这一路线前行。此后的13年,这样的奇异观影范式成为常态,观众不止一次地被市场营销手段“请”进影院,却在观影之后大呼上当。

  同样是2002年,北京第一家五星级影院华星院线开业,这座来自香港的影院改写了内地观影的概念,豪华的设施与雅致的氛围,使观影成为可享受的娱乐社交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又崛起了一位导演——冯小刚。冯氏作品有浑然一体的内核与叙事,这与张艺谋画面精美的大片相比,有着明显的市场亲和性。但冯小刚既不能在票房上完全超越张氏电影,也不能在审美价值上比肩张艺谋作为国际性导演的影响与声誉,冯小刚由此产生了创作正剧的冲动。《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这一系列的悲情剧,虽然未曾远离市场,但已蕴含他被超越的可能。

  就在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上映的那年,一部低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虽然影片乏善可陈,但这部喜剧电影创造了《捉妖记》之前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

  以《捉妖记》为代表的2015年暑期档的3部电影,在长期的令人失望的商业大片喧哗之后,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新生。特别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可以看出导演与制作团队的才具,虽然局限于投入与制作经验,电影的叙事与技术仍不完美。这3部电影与其说让人们看到中国商业电影的春天,不如说,它们开始走出商业电影既往成功模式的迷途。

  总体上说,中国商业电影已走出令人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顽童期,进入未来远大但仍不明朗的青春期。它们的不成熟与已明白显露的优点让电影人与市场投资者激动不已。

  随着银幕数量的急剧增长,电影将渐次回归大众消费的本义。随着商业电影创作的成熟与成年观众的回归,以及可期望的电影市场政策与创作空间的拓展,打破电影票房纪录的中国电影仍会不断出现。

  现在应该做的,是鼓励与激发电影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相比于中国其他行业市场化的经验,中国商业电影不应停滞中途而固化为一种范式。

  一位世界机械制造业专家曾深刻地预言,一家全球性企业如果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也将最终失去世界市场。中国电影市场已走出理性失灵的误区,表明它已开始发挥自动调节资源的力量。中国电影的辉煌如同中国制造一样将最终由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所造就。(刘巍)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中国商业电影,中国电影市场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