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热点动态 >> 浏览文章

韩国文化产业为何这么火

时间:2010年03月03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浏览:  【字体:

     几年前,当“哈韩”、“韩流”之类的街头流行打扮被中国的少男少女们顶礼膜拜的时候,人们还只是嗤之以鼻:一阵流行风而已。

  但今天,当韩剧和韩星充斥、甚至“霸占”了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荧屏的时候,没有人再敢漠视这一次“韩流”的袭击和威力:韩国人这次依靠美女帅哥、华服豪宴和传统老套的爱情剧情,捕获的不仅是十多亿中国人的眼球,还有中国人刚刚鼓起来的钱袋子。

  韩国,一个被很多人评价为没有什么古老文化、甚至不多原创文化的国度,曾经连文字都是从中国“拿来”的东方小国,如今却创造了令全球关注的文化产业,成为向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大国。韩国的文化产业为何这么火?

  不久前,记者的一次短暂的韩国之行,似乎为此疑问找到了一点皮毛答案。

  娱乐化:大开眼界的“文化观光商品”记者这次是随同一个名为“海外新闻及文化界记者交流会”前往韩国的,该交流会由韩国文化产业领域大名鼎鼎的“国际文化产业交流财团”(下称“韩国文化交流财团”)组织、资助和举办,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到韩国参观访问,这次的邀请对象全部来自中国大陆的近十家主流媒体。韩国文化交流财团接待我们的一个负责人介绍说,交流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韩国文化产业的认识和扩大宣传”。为了让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认识韩国文化,在韩国首都首尔的四天时间里,他们安排的参观和采访活动多达十几个。

  在这十几项参观活动中,最让我们这些应该称得上见多识广的中国媒体人在吃惊、震惊之余,更感羞愧、汗颜,同时还产生了某种不平、愤怒情绪的,当属观看歌剧“JUMP”(跳跃)。

  这部被称为“非口头语言歌剧”的“JUMP”,与哑剧差不多,没有台词对白,剧情完全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讲述。该剧最早在2002年12月上演,最初的戏名为“奇怪家庭”,2003年改名为“JUMP”。剧情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个小偷闯进了善于跆拳道和拖肩(韩国传统武艺)的一户人家后发生的种种趣事。

  进入剧场之前,我们一行人不以为然,甚至对韩方让我们这些来自武术发源地的中国人观看一个以武打为主的哑剧的安排觉得有点好笑: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全球最有名的武打明星都在中国,《卧虎藏龙》、《英雄》,中国人拍的武打电影让全球惊叹,在韩国还能看到什么更有名堂的武打戏。

  但一坐进剧场我们就知道自己错了:戏还没开演,观众已经开始张开大嘴乐起来—一位爷爷辈的剧中人物身着奇装异服、颤颤巍巍出现在观众席上,他全然不顾观众已经对号入座,非要“横穿”观众席绕道上台,“逼迫”观众起立、侧身、让路,还要搀扶、帮忙。

  好戏还在后头,跆拳道、拖肩、醉拳、武术等共117段武艺先后登场。尽管演员没有一句台词,但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个性十足的剧中人物,造型夸张的人物形象,令人惊叹的演员功夫,以及地球人都能认可的家族故事,让来自世界各地、年龄从3岁到80岁的游客观众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笑成了花。记者曾估算过自我表现,演出过程中自己的笑声分贝、笑出的眼泪,以及笑的时间和肚子痛的次数,都超过了在北京德云社看郭德纲相声时的相关数据。
看上去像一场武打闹剧的“JUMP”的喜剧性和可观赏性,让我们这些中国媒体人吃惊和震惊;而让我们羞愧、汗颜的是,尽管韩国的传统武术不如中国武术历史悠久,知名度也比不了,但韩国人更懂得如何宣传和推广其传统武术,如在“JUMP”中,他们就融合了中国武术,又借鉴了西洋艺术形式。

  走出剧场后,刚刚还在傻乐的我们这帮人,一个个默默无语,直到坐进剧场临时安排的采访室后,国内一知名媒体的领导才闷声闷气地说:“作为中国人,我感到羞愧。”停了一下,他又说:“我感到被羞辱了,明明是中国的武术,怎么现在全成了韩国的传统武艺了。”

  其后的采访更让我们心里不是滋味:剧中扮演儿子、小偷等的主要演员都来自中国,如河北、黑龙江、台湾等地区,而那个演出前在观众席“热场”的爷爷,就来自黑龙江。在国内时,他们有的是京剧院的,也有武术队的。

  对于中韩两国在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方面的不同,这些在韩国演艺圈打工的中国小伙子们的看法直接具体:“中国的京剧、武术等在形式上基本不让变,都是由师傅一代代教给后代;而韩国人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禁忌,非常注重年轻人的口味,演员演起来也感觉更有意思、更好玩。”

  但就是这个好玩、甚至有点胡闹的“JUMP”,不只在韩国大受欢迎,2005—2006年连续夺得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票房第一名,受邀参加了英国皇室主办的RoyalVarietyShow,2007年在英国、亚洲、北美等地进行世界巡回演出。

  在韩国期间,我们还观看了另一场被称为“乱打”类型的歌剧“NANTA”。“NANTA”同样是一部哑剧,它以韩国传统农乐舞为题材,诙谐表现在厨房发生的各种趣事。演出阵容由四男一女组成,道具是锅、碗、瓢、盆、刀、擀面杖、水缸、蔬菜、面粉等厨房用品,五位演员将切菜、和面、炒菜等全部变成了节奏高亢的打击乐,并以此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人物间的竞争、爱慕、争风吃醋等。

  据说,“NANTA”自1997年10月首演开始,就创下卖座率110%的惊人纪录。1999年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创下全天、全座位卖出的记录,并得到最高评分,后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演出,2004年2月作为亚洲地区节目在美国百老汇设立专用馆开始无限期长期演出。“NANTA”还入选“首尔十大看点之一”,每年吸引了约30多万外国观众。

  韩方组织者介绍说,目前两部歌剧都有自己固定和专用的演出剧场,演出是全天、连场,每部歌剧都有几批演员轮流上演。目前演出收入中,80%来自国内,20%来自海外。据介绍,2008年,这两部韩国的原创歌剧都将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商业化:文化要成为产业必须跟“钱”打交道

  “仅有传统文化并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完全不同于文化。”面对我们提出的“韩国文化产业为何能这么火”的提问,韩国文化交流财团理事长申铉泽回答说。

  他解释说,文化要成为文化产业,一必须有投资,二必须有利润。说白了,必须赚钱才能称得上是文化产业。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分清到底是要振兴“文化艺术”,还是要振兴“文化产业”,后者必须依靠商业化来完成。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各地方电视台多次重播的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就是由申铉泽先生投资拍摄的,而1997年中国央视最先引进的第一部韩剧《爱情是什么》也是他投资的。

  但是,商业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做甩手掌柜”,“振兴文化产业”成为韩国的国家战略性话题。

  如早在1999年,韩国就成立了“影视振兴委员会”,该委员会是韩国文化观光部授权支援电影相关事宜的泛国家部门专门机构,性质属于准政府组织。主要任务包括:拟定影视振兴计划,管理影视振兴的基础财源“影视振兴金库”,支援电影的制作、普及和放映,等等。

  2001年,韩国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性质为特殊法人。据介绍,构筑韩国的文化产业综合支援体系,并让韩国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生产国,是该院的主要业务目标。而在未来5—10年内,让文化产业成为韩国最强大的产业之一,是韩国政府的大目标。

  此次交流团的韩国之行,活动全部安排在首尔,参观访问的对象和机构几乎囊括了韩国文化产业链的每一环节:影视振兴委员会、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韩国情报通讯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MBC电视台、大长今主题公园、首尔艺术大学等,观看了为外国游客量身定做的、以介绍和宣传韩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两个“文化观光商品”:歌剧“NANTA”和歌剧“JUMP”,还专访了金素妍等韩剧明星。

  面对如此高密度、快节奏的访问安排,特别是没有任何“游玩”项目的日程安排,交流团中一位曾参加过多次海外交流和访问的某媒体副总编开玩笑说:“在国内时都不干活,到韩国来却天天早8点上班了”。不过,玩笑过后,韩方组织者认真、敬业的工作作风还是赢得了交流团成员的敬佩和敬意。

编辑:8002

文章关键字:韩国文化产业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