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广播电视 >> 浏览文章

虚假电视购物广告真坑农 电视台变相成帮凶

时间:2009年07月21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夸张的广告语言,长时间滚动的播出方式,如今一些卫视台播放的电视购物广告令许多城里的观众感到厌烦,但这些广告产品通过打出“高科技”、“公司回馈”等卖点却能频频抓住农民的目光。吉林省消费者协会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两个季度里,农民投诉电视直销广告占投诉总数的比例从20%上升到50%,农民逐渐成了虚假电视购物广告的受害主体。经销商通过电视台打出广告,之后利用中国邮政邮递到农民手中。有关专家表示,电视台、邮政局已经变相成为骗子企业的“帮凶”,此事应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电视手机”化身5贴“面膜”

    宋玉有是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那丹伯镇建国村农民,这几年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鱼塘,加上几亩地,家里年收入超过10万元。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老宋对科技产品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此外他每天晚上要看鱼塘,看不到电视枯燥难熬。老宋说,今年4月,他在某电视台看到一则手机广告,称公司正在推广一款三星电视手机,不仅能免费看电视,还能上网,这可把老宋乐坏了。拨通该北京区号的订购电话后,宋还收到意外之喜———销售人员说,老宋是当日拨打电话的前50名观众,享受特惠:原价3000多元的手机,他只需交纳398元保险费和邮费,即可拿到手机。

    几天后,老宋跟同村好友李春山一同来到那丹伯镇邮局。“当拿到包裹时,发现包装箱不小,就是手感很轻。”由于公司规定货到付款,老宋只有把钱支付给邮局后才能提货。因此只好先把钱给了邮局工作人员。

    出了邮局,老宋和老李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打开包裹后傻了眼:箱子里只有一个类似手机外包装大小的“大长今”面膜包装盒,内装5片面膜。

    老宋当即拨打了此前的订购电话,对方表示“工作失误,立即邮寄手机”。“那个叫王琦的工作人员说,这面膜是赠送给我夫人的。”让老宋哭笑不得。

    几天后当老宋再次拨打订购电话时,已经无人接听,而那位叫王琦的工作人员手机也已停机。此后,老宋找到了那家电视台和当地市工商局,但都没有结果。几个月过去了,至今老宋都没见到手机的身影。此后,他将此事反映到了吉林省省长热线。

    记者见到老宋时,他已经把包装箱和面膜扔了。“这个面膜我家都没人敢使,怕是假的,”老宋很无奈,“这400块钱并不算多,但就觉得这事憋气。”在采访结束时,老宋一再向记者表示,钱能不能追回来不重要,主要是想提醒其他农民别再上当了。

    跟老宋一样,刚满20岁的黄飞虎也是虚假电视广告的受害者。

    来自长春周边的农村地区小黄,2008年底他到长春市内一家外资公司做货车司机,每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小黄平时好赶时髦,很早就想买条金项链。可是动辄数千元的价格,让他这个刚进城的年青人消费起来有些吃力。前不久,国内某卫视播出的一则黄金项链购物广告,让他喜上眉梢:20克金项链498元,厂家直销价,限售100条……小黄立刻拨通购物热线。

    金项链通过快递邮到后,小黄上秤称了一下,重量竟多了两克。这条22克重“金项链”,令小黄有些飘飘然。然而,到第四天时,项链上的金色就不见了。

    小黄告诉记者,此前他是偶然在一天晚上10点看到这则广告的,该广告重复播出半个小时。“当时一对男女主持人互相吹捧,说这款项链的材质比黄金坚硬,成色更足。因为这样我才买的。”小黄说,事后他再次拨打销售电话,对方一听说“有质量问题”,立即挂断电话。无奈,小黄把情况反映到长春市消费者协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2008年以来,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渐成为虚假电视广告的受骗主体。

    信息不对称是农民受骗主要原因

    与农村地区消费群体相比,城镇消费者接触电视广告早一些。1998年,国内电视购物开始兴起。当时商品大多集中在增高、治疗近视等保健品方面。十几年来,国内有关电视购物欺骗消费者事件频频被媒体曝光,而各地消费者协会受理有关电视购物的投诉量始终居高不下,并呈现不断攀升态势。尽管近些年来,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当天,工商部门都会向消费者作出相关警示,但这些做法大多治标不治本。

    随着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农民的话说,“国家政策好了,手里有闲钱也敢花钱了。”

编辑:8032

文章关键字:电视购物,广告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