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热点动态 >> 浏览文章

轰动并非新闻要义,真实才是生命力

时间:2011年05月28日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安全”,不仅关乎公众安全、食品安全、企业安全,还关乎社会安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报道不仅仰赖于媒体和记者的激情和热情,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安全”更需要媒体及记者用理性和责任来守护。这里所说的“安全”,包括新闻的真实、准确、客观、科学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等丰富内涵。

  轰动并非新闻要义,真实才是生命力

  2011年上半年,可谓食品安全的“多事之秋”,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屡见报端。

  近十年来,尤其是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食品安全事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然而,一些媒体却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歧途:

  2011年4月13日,一篇报道称“‘牛肉膏’能将猪肉变成牛肉”,第二天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传播。最后政府部门调查的结论是:牛肉膏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所谓将猪肉变牛肉,是记者自行买回牛肉膏制作后写下的报道,而不是对餐馆的采访。

  一位网友知道结果后发帖质疑:记者为了“影响力”害得公众心惊胆战。新闻不是用事实说话吗?媒体有舆论监督权,可也不能滥用这个权力啊。

  2011年2月12日,中国政府网挂出农业部下发的《2011年度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通知》,其中除要求检测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外,还将皮革水解蛋白列为检测项目之一。这一通知被个别媒体解读成“皮革奶粉‘死灰复燃’”,消息一出,迅即成为各大网站头条。

  此后,农业部、质检总局先后辟谣:这件事是媒体误报。自2009年3月在浙江发现“皮革奶”并依法严肃处理后,国内没有再检测到“皮革奶”。

  列入安全检测项目只是为了加强监管、防范“皮革奶”的出现。这本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却被媒体报道成了负面消息,导致公众“虚惊一场”。

  两年前,媒体在没有核实和检查的情况下,将含乳饮料国家标准中苯甲酸的限量值0.03克/千克误为0.03毫克/千克,并得出中国 “有些乳制品苯甲酸含量相当于国标的3600多倍,说明有可能是人为添加”的错误结论,造成食品安全信息的误报。

  近年来,不实食品安全报道时有出现,这些报道在把企业推入困境的同时,也让公众生活在惶惶不安中,甚至影响到国家形象。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舆论监督有自身利益驱动。内容为王--报道轰动性事件,提高媒体影响力,从而增加发行量、提高点击率,这是所有媒体的追求。然而“轰动”本身不是新闻最根本的要义,真实才是新闻生命力,了解事实真相是形成舆论的前提。真实的新闻,是“内容为王”的更深层含义。

  食品安全牵涉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读者对相关报道真实性尤为关注在乎,而不会像看娱乐新闻那样一笑了之。对媒体而言,通过食品安全方面的“爆料”进行“营销”,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会损害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记者因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而报道失实的新闻,违背了记者职业的基本道德和功能,记者是事实、历史的记录者,而不是“制造者”。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说,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然而,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不实报道,却让公众无所适从。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曾坦言,“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的确让人心惊肉跳。”这样的效果背离了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初衷。

  需要批判质疑,更需要理性科学

  敌敌畏火腿、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假葡萄酒……引爆这一个个在食品行业存在已久的定时炸弹的,几乎都是媒体。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媒体发挥了强大的“守望哨”效用。有关政府部门也表示,媒体报道成为他们重要的线索来源。

  但这些报道有一共同点,都经过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然而现在的食品安全报道方面,却存在着“一味喊打”的趋势,情绪化倾向明显,缺少理性和科学精神。

编辑:8002

文章关键字:三鹿牌婴幼儿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