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广播电视 >> 浏览文章

抗战剧多元化趋势突破“长辈收视圈”

时间:2016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十一”将近,抗战剧如往年一样在此时献礼国庆,于央视及各大卫视频道、视频网站等争相播出,如9月热播的高颜值谍战剧《麻雀》,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两大卫视于9月27日黄金档重磅开播的《胭脂》等,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观察,现如今的抗战剧不再频繁上演“手撕鬼子”“炸飞机”等雷人剧情,而是朝着类型化、人性化、年轻化、整体格局视野扩大化、制作精良化等多元化趋势发展。

    类型多样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播出的抗战电视剧达37部,到今年,这个趋势只增不减。

    如今的抗战剧除了像《宜昌保卫战》、《游击英雄》等这种正面表现抗战题材的以外,还有像《潜伏》、《伪装者》、《红色》等这种加入情感、动作、幽默、谍战、悬疑等元素,由过去的单一类型向多元类型突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以前的抗战剧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民族主义和家国情怀,二是弘扬英雄主义。抗战影视剧是抵抗外侮、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很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如今的抗战影视剧在这两个特点的基础上,类型化变得更加清晰。随着现在电视剧的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逐渐增强,带有主流色彩的剧作类型与类型化的思维更好地嫁接。从战争片到谍战片,类型化的叙事方法在剧作当中做到极致,很多类型剧中都有美剧色彩出现。今年播出的一部抗战剧《怒江之战》,也是一部同时具备比较强的类型化色彩和互联网思维特征的作品,该剧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日军对抗期间,一个特别小分队深入野人山执行神秘任务的故事,终极目标是和日本人争夺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带有一定的游戏冲关模式,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情节强度越来越大,任务压迫感越来越强,在极致的环境里对人性进行考验。随着类型化的悬疑、惊悚剧与抗战剧进行“混搭”,效果比较符合网络风格。

    然而,这种突破也存在缺陷,虽然增加了很多类型,但对战争类型的营造没有太多新的突破,很多剧作拿战争来说其他的事情,比如讲情感等其他故事,真正战争主题的整体叙事还有很多弱点,有待提高叙事水准。

    解读人性化

    随着受众心理的日益成熟、冷静、客观,对抗战影视剧的期待视野也提升了一个格调。人们喜欢看大格局、大视野下对小人物的人性解读,从剧中角色身上找到共鸣,拉近审美距离,试想如果自己身临其中,会有何种选择?因此,抗战影视剧的整体格局和视野随之扩大,剧作思路整体趋势也朝着人性化解读的方向发展。比如爱奇艺上评分9.0的电视剧《红色》,主人公徐天从最早的为了保护家人而“避世”,到后来的主动与日本人进行周旋、战斗,而起初慷慨、仗义的“金哥”却为了钱权不惜杀害兄弟、投敌卖友。主角们的行为与性格转变在剧中被刻画得出人意料却又顺理成章,战争反映了他们人性深层次的品质与道德底线,故事中的主角没有光环,但就是这些“普通人”,在战争中变得不普通。

    梁振华告诉记者,抗战影视剧在格局、视野上相对之前的局限于军事斗争,拓展到格局更大的外交,也会从正面战场拓展到敌后战场,从军事斗争到地下斗争,有时会涉及整个反法西斯的国际局势。在这种大格局、大视野的背景下,对战争题材的解读逐渐加深人性化程度,抗战影视剧也往人性的深处去挖掘,而不仅仅停留在战争胜负、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决。

    风格年轻化

    如今抗战影视剧不再是长辈们的“专属”,很多年轻化、制作精良的剧作也吸引着年轻观众。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告诉记者,抗战影视剧的制作团队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在演员的选择上,尤其是主演,选用当下具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年轻偶像演员作为主角,用他们青春、活力的形象表现在那个年代除了战火、恐怖,同时还有一种激情、昂扬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抗战剧对当下主体观众——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其次,当下的一些抗战剧已经融入了具有娱乐性的、吸引年轻观众的各种元素,比如动作、喜剧、悬疑、恐怖、情感等。此外,用高科技手段来营造视听冲击,再现战争场面也成为当下抗战剧区别于传统抗战剧的重要特点。

    在梁振华看来,任何一种剧作只要得到观众青睐,一定有符合受众心理审美的基因。在当下青春偶像剧、现代生活剧、古代历史剧等热播剧的冲击下,抗战剧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不断寻求突破,朝着更加精良的制作水准发展。抗战剧毋庸置疑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大家希望在荧幕上看到中国在抵抗外侮斗争中高扬的民族气节,看到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可以在作品中得到民族情绪的满足,这就是这么多年抗战剧大量出品,收视率依然可观的原因。

    梁振华提出,抗战剧收视基因和受众基础是不用考虑的,那么交给创作者的难题就在于:在创作上,怎么在既定的类型中探索一条跟以前相对陌生又符合受众心理的创作模式?在制作上,怎么找到跟以前相对粗放的剧作不一样的精良制作方法?在观念上,怎样跟今天的时代趣味形成一种对应,而不是停留在10年、20年甚至30年前的老牌抗战剧创作思维,如何跟今天的时代审美心理有所对接?“我们期待在这些精益求精的创作研究和多元化的创作趋势下产生更多更优秀的抗战影视精品。”(原标题:多元化趋势突破“长辈收视圈” 郝天韵)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抗战剧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