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广播电视 >> 浏览文章

资本占艺术 植入广告诟病中做大(3)

时间:2011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代理商 纽带未成效果尚欠明朗

    代理商是连接赞助商和制片方的纽带,能有效缝合赞助商与制片方信息的不对称。目前,植入式广告代理商的作用十分有限,片方更多的做法还是自己接触赞助商,和赞助商洽谈。一些知名导演带着编剧,边拍边编,只要未封镜,就可以找个缝隙进行植入,这样的影片制作流程,片方可以最大可能地收回成本及至盈利,但对于影片质量和品牌的植入效果,则都会造成损害。看似火爆的植入式广告热潮,隐藏着很多问题。众多广告主片面地强调电影传播中最大化地展示其产品形象或品牌标志,而不愿考虑是否影响到影片产品的整体品质。另一方面,制片商、导演不是广告设计者,也不是营销学家,他们对广告主的品牌战略、品牌定位等缺乏研究,因而很少为广告主量身订做情节、场景,并使之完美融入电影。这样,要么像《西风烈》那样,即便导演对植入广告很抵制,在广告主与制片方角力之后,最终往往也是制片方被迫让步。或者像《杜拉拉升职记》那样,赞助商的品牌或产品多次在剧中“亮相”,其植入数量过多,植入方式过于粗暴,引来观众反感或成为观众的笑柄的例子已屡见不鲜。要么像张扬的《无人驾驶》那样,在植入广告洽谈中,与品牌方的博弈处于劣势,品牌方应允的广告费用也严重缩水。

    尽管如此,除了制片方、赞助商外,分食植入广告市场蛋糕的广告代理商正在以五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专业技术水准良莠不齐,依据目前的市场容量,这样的增长速度明显炒高了市场的温度。由于国产影片的广告植入价格体系不透明,片方资源又相对集中,制片方乘机将植入代理权授权给众多代理商,代理商为求生存,往往会哄抬植入价格。不过,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代理商,则把目光瞄准了好莱坞的制片资源,但炒作和投机成分居多,好莱坞最大的植入广告和道具代理商NMA在北京开设了分公司,并促成了中国伊利、联想、美特斯邦威等3大品牌和《变形金刚3》的联姻,但“过火”的植入引来观众诟病;北京瑞格嘉成也将自己的定位明晰为“连结品牌和好莱坞的通道”,并操刀了森马和《钢铁侠2》的深度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专业制片人渐行渐近

    在市场化背景下,“电影是一门生意”已经成为难以改变的事实。电影投资来源更加多元,资本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各自的商业诉求导致随意加减人物、场景、情节和细节等等,越来越多地影响到电影创作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有商业无美学的现象已然给电影艺术创作带来危机,也可能导致电影艺术品位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这绝非长久之计,电影商品必须尊重艺术规律才具有商品价值,电影创作的“商业美学”观才能更加成型。中国电影亟需培养专业的制片人理性平衡商业与美学之间的冲突,挤出资本带来的泡沫。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专业化资本将成为电影投资的主力,专业制片人将通过变通的方式既保证投资的有效回收,又不损害影片的质素。《阿凡达》的变通方式就是资源置换,他们为可口可乐、麦当劳、LG手机、松下电视等品牌拍摄了多个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广告,利用这些著名品牌的宣传渠道,在电影上映前大量投放,不但宣传了这些品牌,更宣传了电影。《建国大业》的海报遍布全国大街小巷,就是利用了红牛的宣传阵地。大大降低了宣传成本。这两部片子都没有直接用影片的时间来置换宣传资源,而是利用电影自身的影响力与商业资本进行博弈。《杜拉拉升职记》则以影片的时间来直接置换大量品牌的宣传渠道,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海量的广告信息。此外,植入技巧也要讲求软性和隐形。软性指情节上不突兀,隐形指画面上不突出、甚至不出现。我们看好莱坞电影,虽然偶尔会意识到广告的出现,但一般不会影响画面和情节的流畅性。《杜拉拉升职记》的广告植入比以前国产电影有了不小的进步,但还缺乏创意和智慧,有些镜头显得简单粗暴,这也是引起较大争议的原因。

    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时代,这是一个商业敏感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传播日益长尾化的时代,专业制片人要迅速培养起这种敏感性和实际的操盘能力,才能在与资本的博弈中,既保护好影片的艺术质量,又能将利益最大化。

编辑:8044

文章关键字:广告,植入广告,电影,诟病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