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广播电视 >> 浏览文章

2012上半年电视剧市场进入低迷期

时间:2012年09月25日 来源:西南商报 作者:  浏览:  【字体:

    2012年上半年,对于大部分电视剧制作公司和电视台来说并不平静。这半年,电视剧市场进入一个低迷期,不仅收视情况不理想,由于制作成本提高、版权价格低迷等问题,不少电视剧制作公司甚至纷纷减产。对于目前电视剧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少业内专家纷纷提出不少建议。但从客观情况来讲,整体的改观仍需时日。

    电视剧市场现状

    电视剧收视整体不理想

    2012年上半年,电视剧的收视率出现普遍下滑的现象。从电视台方面来看,剧情狗血也好情节雷人也罢,往年的湖南卫视总能牢牢霸占收视率的头把交椅,2011年热播的《回家的诱惑》更曾一度创下破5的高收视率。然而,今年上半年老大哥风光不再,虽然有《宫锁珠帘》和《夫妻那些事》艰难爬上榜首,但收视率艰难破2。4月中旬以来,湖南卫视更一度跌出全国卫视收视率排行榜的前五名,由张国立、王志文主演的《青瓷》虽被寄予厚望,但也难挽收视率下滑的颓势,更使湖南卫视收视率一路跌出前十。对此,湖南卫视曾频繁召开内部品牌创新研讨会,希望改版让收视率止跌回升。此外,纵观上半年的收视率排行榜,登顶榜首的电视剧并无太多亮眼表现,点数经常徘徊在2以下。

    收视率持续低迷,资深影视剧策划人王奎龙认为,这一方面表示观众休闲娱乐的方式、看剧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代表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要求更高,收视率的下降是为电视剧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提起前段时间热播的《甄嬛传》,王奎龙认为,不能简单把其理解为所谓“宫斗戏”的胜利,整个团队“严肃的创作态度”是《甄嬛传》广获赞誉的根本,“没有哗众取宠的情节,没有简单去迎合观众,而是把功夫放在剧本的打磨和细节的考究上,值得所有电视剧从业者深思。”

    题材扎堆频生多胞胎

    2011年,被称为是中国电视剧界的“穿越”和“宫斗”年,正当投资人准备趁热打铁再赚一票时,广电总局开始进行行政干预,2012年1月1日起禁止宫斗戏、穿越剧和涉案剧在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而且总局10月份之前也不再接受此类剧集的立项申请。广电总局的一纸禁令,令许多正在筹备、申报、生产过程中的电视剧受到巨大震荡,不少投资人开始悬崖勒马,转而主攻总局提倡的“现实题材”。于是乎家长里短、情感纠葛、财产纷争,开始充斥于荧屏之上,婆媳、夫妻、母女、妯娌、手足……各种伦理关系都被阐释殆尽,这也自然造成了题材的扎堆,频生电视剧“多胞胎”的现象。

    《当婆婆遇上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媳妇是怎样炼成的》中,轮番上演婆媳过招的戏码,令人感叹为什么世界上的“恶婆婆”都跑到电视剧里去了?《你是我爱人》、《夫妻那些事》、《小夫妻时代》,又将夫妻的情感生活表现个淋漓尽致。《房战》、《家产》、《老牛家的战争》,也没有远离剧情设置的窠臼:父母遗产分配不公,原本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为了争房产吵了个昏天黑地,甚至不惜大打出手。除了题材扎堆大量重复,“多胞胎”的现象还表现在翻拍续拍上,这边厢四大名著被“翻拍”得体无完肤,古典剧迷看得捶胸顿足;那边厢《小菊的春天》走了又来了《小菊的秋天》,李幼斌的《亮剑》仍在为大众津津乐道时,黄志忠就急不可耐得再演了一把李云龙。

    面对上述现象,王奎龙认为,这种快餐化的复制和克隆,首先昭示着文艺工作者创新能力的枯竭,或者说他们不够“勤奋”,懒于去冒风险探索新题材,而跟风创作一些省事又保险的作品。另一方面,电视剧购买者的“经验性购片”也跟上述现象不无关系,王奎龙说,现在买片的人开拓性尚显不足,对于一些还没有人触碰的新鲜题材只是冷眼旁观,缺少冒险精神和扶植意识,而这种一贯的“经验性购片”也就成为导致同类题材扎堆的重要原因。从投资链条来讲,近年来热钱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涌入,也造成了很多急功近利的电视剧投机行为,因而造成电视剧的跟风拍摄也在意料之中。

    演员片酬飙升明星脸吃香

    “演员片酬长得我心脏病要发作了”,曾成功打造过《人间正道是沧桑》、《康熙微服私访记》、《汉武大帝》等热播剧的知名制片人、监制严从华,这样叫苦不迭地形容演员片酬疯长的事实。严从华说,某个演员以前一集2-3万元的片酬,自己都要考虑用不用,现在疯涨到了50多万元。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京都世纪文化公司董事长、知名导演尤小刚,也有同感直叹“现在的演员用不起了”。面对这种情况,两位资深人士都选择“理性对待”,表示现在要尽量少拍新剧,但要拍出精品,而是否启用某个演员,还要充分考虑其投入产出的比例,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不过,业内也不乏愿意砸大价钱请“明星脸”的资方,有电视剧宣传曾抱怨,现在办发布会连三线演员都说没空,更别提那些多个剧组同时赶戏的“大腕”们了。

    有人说,一部电视剧成也剧本,败也剧本,不但演员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凡是有点名气的导演和编剧也是供不应求,而请其“出山”的费用也跟着水涨船高。严从华表示,相比于演员而言,好的编剧和导演是更加稀缺的资源,“因为培养一个好导演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一个有分量的编剧也要5-10年的修炼期”,随之而来的就是编剧约稿多得做不完,只能雇佣“枪手”闭门造车,强行把生活套进方程式里,致使现在名编剧的创作水准也得不到保证了。一部剧的制作费用,抛去天价的演员片酬,以及导演、编剧的劳务费,真正能用在电视剧制作上的,就所剩无几了。

    对于演员片酬为何如此飙升,几位业内人士皆认为,与这两年热钱盲目涌入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不无关系。严从华认为,热钱涌入电视剧资本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电视剧单集投资的费用上来了,“现在单集200万元的制作费用已经不稀罕了”,但还是弊大于利的,尤小刚表示,许多刚涌入的热钱急于让公司上市,因此将扩大电视剧产量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就创造了电视剧拍摄的刚性需求,而数量有限的明星也自然瞅准时机自长身价了。严从华说,演员、导演、编剧等人员的费用疯长,制作上纯粹留给电视剧的费用就少得可怜,再加上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艺术创作的规律,所以就导致了电视剧题材的扎堆和粗制滥造。

    销售困难 制作公司纷纷减产

    回看2012年上半年的电视剧市场,让不少电视剧记者深有感触的是,和去年、前年相比,这半年清闲了不少。除去常规的电视剧开播发布会,开机发布会和探班的组织举办远不如去年频繁。据某影视制作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到目前为止,今年新开机的电视剧项目不及去年的三分之一。其中,电视剧制作公司纷纷减产,一大原因就是销售难。

    2011年,有小马奔腾、慈文等数十家影视公司筹备上市,更多影视公司在为上市做“助跑”:做大产量、做出动静。对产量的需求导致了部分制作的草率粗糙,不少项目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据2012年首都春季电视节目推介会春推会上传出的数据,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近3万集,制作完成并获得广电总局批准得到发行许可证的剧集有469部、14942集每年能够进入电视台黄金档的电视剧,不超过6000集,这也意味着大量已经拍摄完的电视剧无法完成销售。

    实际上,大多数卫视今年播出的电视剧在去年就已经确定,购剧预算也早已花完。今年上升势头迅猛的某家卫视,计划把今年的购剧预算扩大到3亿元,然而经过统计才发现,去年、前年拖欠影视公司的片款已经超过3个亿。另外,考虑到观众关注度,电视台常常会根据编剧、导演、演员阵容来预购一部电视剧,但部分电视剧搭了华丽的阵容,制作却不值一提,不得不在播出前退货,因此,各大卫视对于预售电视剧的出手越来越谨慎。新丽传媒电视剧部总监黄澜坦言,今年在电视剧发行上要比往年下更大的功夫,“以前是一部好剧好几家电视台抢购,今年电视台变得更为理性,这对我们销售也有影响。”

    电视台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曾经疯狂投入的视频网站也放缓了“圈地运动”的势头。视频网站的收益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投放,如果花巨资购买的电视剧并不能带来足够的点击量,达不到预期的广告效果,广告商当然不会买账,而这个差额就要由视频网站自己承担。因此,2011年年底,各大视频网站抢剧的风潮已经暂时消停;往年主动参会的视频网站在今年春推会上也几乎难见踪影,价格更是一再下跌。据业内人士称,今年成交的视频版权价格最高75万元一集,不到2011年《宫》185万元一集的一半;某部没大腕明星的电视剧去年有视频网站开价30万元一集没有卖,今年想以15万元每集出手却已经没有视频网站肯收下。导演尤小刚谈及视频网站对电视剧市场的影响时,直言:“制作业被网络闪了一下腰,去年拼命抬价,一集达到100多万元。我当时就说不可能,果然,买完就亏了,以目前网络上的盈利模式,超过40万元一集,没有一家不赔的。”

    另一方面,2011年广电政策频发,再加上2012年的政策不明朗,部分影视公司也选择休养生息作为应对,更多的影视公司选择在现代题材进行开拓以避开雷区,即便是红色题材,也有所改变。某业内人士称,“今年很特殊,原以为红色抗战剧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现在看来,并不能肯定如此。抗战剧去年就有所收紧,即便是立项的抗战剧,又红又正的也比较少见,大家都是在抗战中,加入动作、谍战、传奇色彩。”此外,热钱的撤离也使得今年电视剧的产量大幅下降,多位业内人士共同的感受是,“感觉进入电视剧投资市场的热钱在减少,或许流向了电影。”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电视剧,电视剧行业,制作公司,视频网站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