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杭州广告网 >> 广告动态 >> 广播电视 >> 浏览文章

微电影可能形成700亿元的大市场

时间:2012年10月12日 来源:齐鲁周刊 作者:  浏览:  【字体:

  9月20日,“第五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在济南举行颁奖典礼。

  尽管出现时间不长,但现在人们几乎已被“微电影”这个名词淹没,各类微电影层出不穷,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姜文拍的佳能《看球记》等都是其中翘楚。

  在各类电影大腕纷纷涉足“微电影”江湖的同时,有人说小体积的微电影,或将成就内容的“大理想”。谁在做微电影?他们为何挤入微电影?

  “微电影元年”: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微电影”是什么?又是哪一天诞生?

  微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有人把它当电影短片,有人把它当长篇广告。但“微电影”三个字的诞生,却有着确切的日期:2010年12月27日。

  这一天,某汽车品牌拍摄的一部名为《一触即发》90秒广告片面世,片中男主角吴彦祖驾车赢了对手。

  一则广告本平平无奇,但幕后操盘手上海麦肯广告公司给这则广告片又做一个概念营销,麦肯创制了一个新词“微电影”,并用宣传电影的辞令和方式来推广这支广告片。

  这次营销大获全胜,但是后来,人们忘记了创制微电影概念的麦肯和广告商,却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发明“微电影”。

  2011年前不久,名不见经传的“筷子兄弟”制作的短片《老男孩》在网络爆红,让“大”电影降低门槛走进了“微”时代;而2011年后不久,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柏林推介会上宣布,今年将专门开设女性导演微电影环节,再为“微”电影创造“大”时代。

  2011年,无疑是“微电影元年”。此间,随着网络亿播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句土豆网的口号终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从扛摄像机的专业电影人士到举手机的民间电影爱好者,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帧”表达情绪与情节。

  微电影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一个称谓,其实早几年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短片”。在第五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中凭借《马可菠萝》荣获故事片三等奖的苏亮看来,直到现在,”微电影“仍然是青年导演练手最好的选择。

  当年的"短片"能变成如今炙手可热的"微电影",一是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微电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播放平台。第二就是机器设备的技术革命。佳能5D2这样的小机器却能创造出与电影同等画质的片子,这使得当年的"短片"看上去更像电影了。

  和所有心怀电影梦想的年轻人一样,200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苏亮做过场记、编剧、副导演,也客串过演员,但”做导演的欲望仍然十分强烈。

  “很多外国优秀导演都是从短片开始的”,导演王小帅看来,电影短片是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每年去参加国际电影节他都最喜欢看短片单元,“短片的艺术性和实验性更强,涉及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多。”

  在微电影出现之前,电影短片在中国还没有被完全淹没,但却始终找不到商业模式。“中国人根本是看不起短片,钱字当头的时代,短片哪有钱赚,怎么会有人关心?”

  “利润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告商。”依附于广告商投资的微电影商业模式并非没有可以自恃的资本,“广告商同样离不开好的营销概念,现在又有哪个大公司好意思不拍微电影呢?”在很多人看来,命题作文的软广告是微电影的全部。

  另外一部分人坚持着,既然微电影叫电影,本质上还应该是创作。苏亮是其中一个。

  《马可菠萝》里的江湖:一个山东草根导演的“微”梦想

  2012年,苏亮开始制作爱情微电影《马可菠萝》。

  《马可菠萝》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一个朋友的短篇小说,描述一个等待爱情的单身小男人马可,偶然间从手机里下载了一款可以寻找爱情的软件,从此爱情变成了无休止的猎奇与新鲜。

  一部时长24分14秒的短片,苏亮大概写了四五个不同版本的剧本,有偏温情的,有偏搞笑的,还有偏黑色幽默的。最终几度摇摆之下确定为“讽刺爱情”,表达了一个简单却深邃的主题:这个时代,爱究竟是变得简单了,还是更难了?

  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这大概是很多初次拍片的年轻人的共同特点。在国外有专门的基金为年轻导演和无名电影作者提供资金帮助,而在中国却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悖论:没有投资方愿意为一个新人投资,要获得投资,你必须不是一个既没名气也没作品的新人。如果接受命题作文,那就必须做到把品牌植入,做到肩负广告诉求和电影艺术完美结合才能杀出重围脱颖而出,这样的成功者寥寥无几。

编辑:8037

文章关键字:微电影,微电影元年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